簡單三步,讓你的軟件工程師倦怠

來源: 投稿
作者: 卡卡西xi
2023-10-17 17:51:00

如果你是一位想要讓你最優秀的工程師疲憊不堪,且摧毀他們對你領導能力的信任的經理,我可以幫助你。

我曾在兩個“疲憊不堪的團隊”中工作,默默地看著我周圍的聰明工程師離開團隊或公司。

在一個團隊中,我是一家小型、種子階段的風險投資初創公司的首席工程師。我向CEO匯報并與他并肩工作。在我加入的第二個團隊中,我是一家知名大型科技公司(如Meta,Google,Apple等)的11個個人貢獻者之一。

以下就是那些團隊的完整“倦怠策略”,咱們一步一步來。

步驟一:不要信任你的工程師

首先要做的是對你的工程師進行微觀管理。工程師很聰明,但他們真的明白你希望產品看起來如何嗎?可能并不完全明白。

當我在初創公司擔任工程主管時,我與CEO并肩工作。他每天都會打電話給我,持續數小時,對那些對實際用戶體驗沒有影響的小細節進行吹毛求疵。你確定我們應該使用DynamoDB嗎?為什么這個Lambda函數使用Python而不是Node? 

被頻繁地叮咚打擾真是讓人筋疲力盡。

在大型科技公司的團隊中,我被賦予的自主權也很有限。這并不一定是因為我的經理,而是因為系統本身。

我記得我在設計一個我正在建設的系統時的工作情況。我被婉轉地告知:“我們需要以這種方式實施這個項目。我知道這將需要多一個月的時間,但我需要以這種方式進行(以便在我的宣傳包上看起來更好)。

馬克·蘭道夫是Netflix的聯合創始人。

步驟二:引入不必要的,浪費時間的流程

當我在創業公司工作時,有一天我突然被迫在實施任何事情之前就要詳細編寫大量的設計文檔。每一個小小的API端點創建都必須事先進行深入的討論。突然間,一個功能的發布從幾天變成了幾周。這讓我感到非常沮喪。

最糟糕的是什么?我們甚至還沒有發布我們的產品!在我們還沒有一絲收入的跡象之前,所有這些流程都沒有意義。

看,谷歌有著濃厚的寫作文化,設計文檔在那里是常態。但是,在創業公司,你并不是谷歌。谷歌需要寫作文化,因為他們的規模龐大,人員不斷地流動。

這種情況有時會過于復雜。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某個團隊中,流程處理的時間常常過長。要獲取某些類型的數據,我必須提交一個請求,然后由另一個團隊手動批準,這讓人卡好幾天。想要推出我的功能,我必須得到安全、產品、工程、法務、合規,甚至CEO的狗的批準。

有陣子,我做的事情就只是編輯文件、發送郵件、閱讀文檔、回復別人。我做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這并不是因為我愿意這樣做。

艾米特·希爾是Twitch的聯合創始人。

當然,這些流程是必要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個平衡。工程師參與的每一個項目并不都需要經過這些流程,也不應該如此。幸運的是,并非大型科技公司的每個團隊都是這樣。實際上,大多數并非如此。

步驟3:不要向客戶交付

在一個連續8個月的項目上辛苦工作,結果卻無人得見,沒有什么比這更糟糕的了。尤其是在這8個月里,你付出了大量的加班時間。

更糟糕的是:原本8個月的工作被推遲到12個月,16個月,甚至20個月。然后,產品被削減,你所付出的努力從未被交付給任何人使用。

從事永遠無法交付的項目,據說,是導致倦怠的最大原因之一。

Shipping is your company’s heartbeat (2013)

在我曾經工作的那家創業公司,我們為產品辛勤工作了一年多,卻從未向客戶交付過。每次我們認為產品已經準備好交付時,我們的CEO總會要求“再添加一些功能”。過了一段時間,團隊對CEO的執行能力失去了信心。我們只能從CEO,而不是真正的用戶的想法中得到反饋,這讓我們很難深入關心這件事。

產品在交付時應該是無bug的,并且用戶體驗良好。但是,它們并不需要完美無缺。如果他一直在追求完美,那我們將會遭遇非常糟糕的時期。尤其是我們還沒有達到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度。

完美主義往往是拖延的借口。
回顧過去,我認為我們的首席執行官只是在拖延真正銷售產品并接受關鍵反饋的時間。

在我所在的大型科技團隊中,隨著各級主管和副總裁的更迭,我們經常進行重組。每次重組都會有新的高管加入,他們對組織有著新的愿景。這意味著需求不斷變化,我們花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的許多項目被廢棄,我們從未看到我們的項目在現實世界中的影響。

由于缺乏專注,導致無法向客戶交付。當一個產品沒有強烈的領導愿景時,這個產品注定會失敗。

https://twitter.com/JonErlichman/status/1404479095472373761

額外步驟:過度承諾而不兌現

這個步驟是所有上述步驟的高潮。如果你愿意,可以把它看作是棺材上的最后一顆釘子,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些團隊中的大多數工程師被過度承諾了從未實現的福利。

在我創業的那一年,我們一直在開發一個從未上市的產品,而CEO則花時間在籌集資金。雖然我最初在公司中擁有相當大的股權,但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之前就開始籌資意味著我的股權正在被稀釋。稀釋得很多。突然間,創業公司對我來說的經濟激勵消失了。即使創業公司以10億美元的價格退出,我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十年也能賺到同樣多的錢。除此之外,大型科技公司的薪酬是完全流動且有保障的,而在當前的環境下,10億美元的退出越來越少見。

在大型科技公司,每一個離職的工程師當初加入的原因都是以下幾點:

  • 產品愿景:他們對產品及其解決的問題充滿熱情

  • 發展空間/前途能見度:他們覺得他們將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成長機會

  • 更好的晉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能見度 → 晉升

遺憾的是,每年,每位工程師對實現他們的目標都會一點點失去希望。

絕望加速了倦怠感的產生。

他們加入公司的原因根本沒有實現。當他們的希望降到一定的低點時,他們就離開了。

最終,我也無法逃避疲憊的困擾。所以,我選擇離開。

節選自:Engineer’s Codex

https://engineercodex.substack.com/p/how-to-burnout-a-software-engineer

 

展開閱讀全文
點擊加入討論??(2) 發布并加入討論??
本篇精彩評論
更簡單的是績效跟加班掛鉤一下,保證人能跑完
2023-10-18 09:24
1
舉報
2 評論
12 收藏
分享
返回頂部
頂部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无翼乌口工全彩无遮挡H全彩,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